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精选知识 > 正文

古诗牧童

发布时间:2025-04-10 02:24:59编辑:来源:网易

《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创作的一首描写田园风光和牧童生活的短小精悍的诗篇。全诗如下: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好的乡村生活画卷。首句“草铺横野六七里”通过夸张的手法展现了广阔的草地延伸至远方,仿佛无边无际,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不仅体现了自然景色的辽阔与壮美,也暗示了牧童的生活环境自由自在、不受拘束。

接着,“笛弄晚风三四声”将听觉引入画面,悠扬的笛声在傍晚微风中回荡,虽只有几声,却足以勾勒出牧童悠闲惬意的心境。这里动静结合,既有视觉上的开阔,又有听觉上的细腻,使整个场景更加生动鲜活。

第三句“归来饱饭黄昏后”,描述了牧童一天辛勤劳作后的满足感。经过白天放牧的忙碌,他带着充实的心情回到家中享用晚餐,这不仅是对劳动成果的肯定,更体现了牧童质朴简单的生活态度。

最后一句“不脱蓑衣卧月明”,则刻画了牧童独特的休息方式。他没有像普通人那样换上舒适的睡衣,而是直接躺在月光下,身披蓑衣进入了梦乡。这一细节充分表现出牧童的纯真无邪以及他对自然的亲近与依赖。在这样的夜晚,天地之间一片静谧,唯有清冷的月光照耀着他,营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意境。

整首诗语言简洁凝练,意象鲜明生动,通过对牧童日常生活的细腻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与赞美。同时,它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底层劳动者朴实无华的精神面貌,引发人们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的思考。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