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综合精选 > 正文
学记原文及翻译
发布时间:2025-04-08 04:50:57编辑:来源:网易
《学记》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是《礼记》中的一篇,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论。它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古代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原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翻译:
玉石如果不经过雕琢,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人如果不学习,就无法明白道理。因此,古代的君主治理国家、管理人民时,总是把教育放在首位。《尚书·兑命》说:“始终要以学习为根本。”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目标所在,才能有所决心;有了决心才能做到心神安定;心神安定才能做到宁静;宁静才能做到安心;安心才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有所收获。事物有根本和枝节,事情有开始和终结,明白了它们的先后顺序,就接近大道了。
古代的教育制度是这样的:每家都有私塾,每乡有庠序,每县有学校,国家有太学。每年入学,每隔一年进行考试。第一年考察是否能理解经文并确立志向;第三年考察是否能够专心学业并与同学和睦相处;第五年考察是否广泛学习并尊敬老师;第七年考察是否能够讨论学术并选择良友,这叫作小成。第九年考察是否能够融会贯通知识,并且独立思考而不违背原则,这叫作大成。只有这样,才能感化民众,改变风俗,使附近的百姓信服,远方的人前来归附。这就是大学的教育之道。
《学记》不仅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还提出了具体的教育方法和步骤,对于现代教育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它提倡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也重视知识的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这些思想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