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手机 > 正文

纳米硅的制备方法

发布时间:2022-07-10 15:29:52来源:

导读 大家好,小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纳米硅的制备方法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解答:1、硅(Si)的理论比容量为4200mA

大家好,小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纳米硅的制备方法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解答:

1、 硅(Si)的理论比容量为4200mAh/g,超高的理论比容量使其在电池应用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

2、 但是在Si充放电过程中存在三个主要问题:

3、 (1)体积变化很大(约300%),导致电极材料粉化、脱落;

4、 (2)SEI膜不断形成,消耗大量锂离子;

5、 (3)本征载流子浓度很低,导电性很差。

6、 针对上述问题,为了使Si材料达到汽车电池负极的标准,国内外研究人员做了大量深入的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7、 (1)硅的纳米化。

8、 纳米硅的尺寸很小。一方面,合金化反应中的绝对体积变化小,可以降低变形应力;另一方面可以增加电极的比表面积,缩短锂离子在固体中的传输距离。

9、 (2)硅和碳的化合物。

10、 纳米硅与碳材料的复合既能保持硅的高容量和碳材料的良好导电性,又能缓冲硅的体积膨胀。

11、 (3)微结构设计。

12、 通过制备诸如中空核壳结构和3D多孔结构的特殊结构,可以利用该结构来减轻由硅的体积膨胀引起的负面影响。

13、 这篇文章谈的是纳米硅的制备方法

14、 硅碳复合材料及微结构设计相关内容后续分享,请持续关注!

15、 纳米硅的制备方法

16、 Si颗粒的大小对其电化学性能有很大影响,纳米级的Si颗粒在循环、倍率和快速充放电性能方面表现优异[1]。

17、 工业纳米硅粉主要由硅烷(SiH4)制成,主要方法有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激光诱导化学气相沉积(LICVD)和流化床(FBR)。

18、 自蔓延法可用于实验室制备纳米硅粉,但该方法存在自放热导致内部实际反应温度不可控、易引入杂质元素、产率低等问题,不适合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19、 1.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方法

20、 处于等离子体状态的物质是由电离的导电气体组成的,具有极高的能量和活性。

21、 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通过辉光放电电离硅烷(SiH4),然后在基底上沉积纳米硅粉。

22、 通过调整工艺参数,可以将硅粉的粒径控制在10~200nm。

23、 PECVD法的优点是制备的硅粉尺寸可达到50nm以下,粒度稳定性好,基础反应温度低,沉积速率快,已实现批量生产。

24、 但这种方法也有很大的弊端:首先,原料SiH4是易燃易爆气体,在运输和生产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其次,大型生产设备投入大,成本高。在生产过程中,强辐射和溢出的金属蒸气粉尘对人体有害,产生的有害废气难以处理。

25、 2.激光诱导化学气相沉积

26、 激光诱导化学气相沉积以激光为输入能源,借助激光光解,气体分子或原子瞬间被激活,在极短时间内完成成核,但来不及长大形成纳米级颗粒。

27、 用特定波长的高能激光照射SiH4气体,诱导SiH4解离,然后硅源成核并再次生长。通过控制相关的反应条件,可以得到不同尺寸的纳米硅粉。

28、 LICVD法可以实现快速升温和降温,使纳米尺寸的Si颗粒无法长大,可以得到纳米尺寸的Si颗粒(10nm以下)。

29、 LICVD法具有激光能量集中、温度梯度大的特点,易于制备10nm以下的非晶和结晶纳米颗粒,颗粒大小分布均匀,无污染,无粘结。主要用于Si、Si3N4、SiC和一些金属氧化物纳米粒子的合成。

30、 近年来,人们对LICVD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对于大量的基元反应、化学平衡的建立、分子的内能态等问题,仍然没有确定的结论。

31、 LICVD不需要普通的高反应温度

32、 流化床法是将固体颗粒分散到流体中,使其具有一定的流体特性。这种状态称为固体流化状态。

33、 SiH4以一定的气体流速通入专用流化设备,在特定催化剂颗粒的存在下,在流化床中反应生成纳米硅粉。通过控制流化床中硅颗粒的浓度

34、流化床反应器具有产量高、产物颗粒小和催化剂有效系数高等优点,但也存在一次转化率低、返混严重等缺点,生产中催化剂颗粒和仪器设备磨损严重,对催化剂强度有很大的要求,当通入气体流速很大时,催化剂颗粒可能被带出流化床反应器。

4.自蔓延法

自蔓延又被称为燃烧法,本质是利用反应自身放热来提供整个反应体系需要的能量。

37、在一定温度下引发自蔓延反应,利用反应自身放热,后续无需提供外部热源即可持续反应。

38、但引发后的内部反应温度将失去人为可控性。

39、以SiO2为原料自蔓延法制备纳米硅粉为例,首先通过“Stöber法”冶制备纳米级SiO2或者SiO2包覆物,然后让SiO2与一些化学性质较活泼的金属(如镁等)发生自蔓延反应,可制得纳米级硅粉[3-4],反应的本质在于高还原性的镁夺去了SiO2中的氧,形成单质硅。

40、中间产物SiO2的合成与还原也可以是同时进行的。

41、然而,镁热反应放出大量的热,一旦反应引发,局部温度可达1500°C以上,Si和C共存条件下非常容易形成SiC,杂质SiC将很难除去,未反应的SiO2除杂必须通过具有强腐蚀性的氢氟酸,困难的除杂任务阻碍了自蔓延法的工业应用。

42、此外,根据目前资料,SiO2只能被镁粉还原,反应中实际温度很高,规模生产单次必然用到大量镁粉,这可能引发爆炸。

43、自蔓延法制备纳米硅粉目前还仅停留在实验室研究阶段,未来期望有镁粉的替代还原物出现来解决上述问题。

原文标题:锂电负极专题:纳米硅的应用与制备方法

文章出处:【微信公众号:锂电联盟会长】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