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技 > 正文

评测索尼 α7以及ARM CortexA-72处理器的价格怎么样

发布时间:2022-07-04 12:40:01来源:

导读 ARM虽然是家小公司,但他们是整个ARM处理器阵营的核心,除了苹果、高通等极少数可以自己开发ARM兼容架构的公司之外,联发科、海思等大多数

ARM虽然是家小公司,但他们是整个ARM处理器阵营的核心,除了苹果、高通等极少数可以自己开发ARM兼容架构的公司之外,联发科、海思等大多数公司都会直接使用ARM的公版Cortex-A架构授权。64位时代以来,ARM已经发布了Cortex-A57/A53一大一小两种架构,但只有A53遍地开花,高性能的A57核心在手机市场只有三星、高通在用,面临着难产的尴尬。

为此,ARM公司今年2月份推出了A57的继任者——Cortex-A72架构,号称性能是A15的3.5倍,功耗则降低了75%。

当时我们对ARM的Cortex-A72核心了解并不多,只知道A72核心会使用新一代的FinFET工艺生产,包括三星/Globalfoundries的14nm及TSMC的16nm,得益于先进的工艺,A72核心频率更高,可以达到2.5GHz,更高的频率有助于A72增强服务器市场的存在感,这也是它的目标市场之一。

ARM日前公布了Coretx-A72核心的详细架构,Anandtech网站也做了一番解析,我们来看下A72架构到底有哪些改进,毕竟A72核心很可能成为明年的旗舰手机/平板的标配。

值得一提的是,原先首先解释了A72核心的命名由来,为什么不选择Cortex-A59这样的命名呢?ARM解释说这纯粹是方便市场宣传而已,如果跟A57的命名很相近,那么大家就不容易看出这两种核心之间的区别——大家都只会看数字辩好坏吗?

ARM之前宣传A72核心性能是前代的3.5倍,功耗降低了75%,但大家也得清楚这只是宣传而已,ARM并没有直接对比A57与A72的差别,如果只看这两者,A72核心在同样的14/16nm工艺下只比A57提升了34%(2.6x到3.5x,还得考虑到频率上的差异),而在同样的28nm工艺下,其功耗也不过减少了20%左右。

还要注意到,A72核心可以运行在更高的频率下,这不是简单地最高频率。此前A57由于太强,因此它只能在最高频率下维持很短时间就要降频,而ARM提供的数据表明,A72核心在16nmFinFET工艺下,2.5GHz频率运行时功耗只有750mW。

除了功耗之外,ARM还在A72架构上做了很多优化,如上图所示,整数、浮点、内存等性能皆有不同程度的提升,虽然还缺少一些细节,不过IPC性能上提升16-30%还是有的。

由A57升级而来的A72架构

ARM似乎在性能、功耗及核心面积这三个方面都做了全面的改善,这也是半导体设计的三个重要指标。这个成绩是ARM重新优化了几乎所有A57逻辑区块之后才得来的,其中CPU架构做了相当大的改进,包括新的分支预测单元,改善了解码器管线设计等。

在指令预取这一块,我们可以看到ARM重新设计了分支预测单元,可以支持更复杂的算法,提高了性能,降低了功耗、误预测率及投机率(speculation),具体来说就是相比A57降低了50%的误预测,25%的投机率。多余的分支预测单元则被禁止了。——实际工作中,如果分支预测单元不能有效工作,那就会被绕过去。

此外,通过更好地耦合不同的IP模块,ARM还优化了RAM组织。

再来看A72的管线设计,解码/重命名性能也提升了。解码器自身是3指令发射的解码器,但ARM在提升性能、降低功耗方面花了很大精力。为了提高要性能,提升了有效的解码带宽,而解码器也获得了一些AArch64指令融合增强。此外,功耗也通过多种方法降低了,包括直接的解码等。

看起来指令分派/收回(Dispatch/Retire)单元是提升性能而做的改进中变化最大的。解码器可以融合指令,ARM的指令分派单元可以将ops操作打乱成更小的微操作(micro-ops)输送给执行单元,这样可以在指令派发单元将3发射变成等效5发射。这将提高解码器的吞吐量,同时也提高了每个周期内指令派发单元创建的微操作数。

A72架构,ARM表示平均每个指令有1.08个微操作,这将缓解57架构中实际受限的指令派发单元的性能。

另一方面执行单元也有新的设计,包括新一代的FP浮点/高级SIMD单元,由于FP浮点管线从9降低到了6,因此延迟更低。

FMUL(浮点乘法)的延迟也从5周期降低了3周期,FADD(浮点加法)从4降到3,FMAC(浮点累积乘)从9降低到6,CVT单元从4降到2。FP浮点单元的渲染管线长度从19降低到了16。

整数单元也做了改进,Radix-16除法器的带宽加倍,CRC单元延迟降低到了1周期,相比A57架构其带宽达到了3倍。

另一个重大的性能改进是L/S载入存储单元,ARM表示L/S单元的带宽提升了30%,这是因为引入了新的预取器。

A72架构纸面上的改进让人印象深刻,它是A57架构的革新升级,不论是性能还是功耗,或者核心面积,A72都有改进。

A57架构是去年Q3季度进入市场的,但现在才有三星、高通的A57架构处理器量产上市,所以A72核心真正进入市场还需要至少1年时间。

SONY索尼α7全画幅微型可换镜头数码相机测评报告

α7是一个非常耀眼的型号,它几乎是美能达顶级胶片单反的代名词。数码时代,点错科技树的美能达无力维持,将α系统移交给索尼打理,索尼接手后也在努力经营,将α体系改造成单电系统,又逐渐派生出NEX[NEX也有α标识,但不够突出],前不久,发布ILCE系列,α标识再度被重用,ILCE-7/7R被称作α7和α7R。

为什么要重用α7,因为美能达的α7是一个历史性的标记,它象征这α系统的强大和光芒。索尼重用α7这个有特别意义的型号并非偶然,它似乎想证明,新的α7也会成为一个历史性的节点,标志着被改造过的α系统获得新生。

体系

因为α7做过重大改进,所以我们第一节说体系。M43[Micro4/3]发布以来,一场相机的结构革命正在迅速兴起,索尼迅速跟进,发布了一个类似于M43的微单体系。其有几个关键参数,法兰距为18毫米,法兰内径达到了46毫米,但使用的APS-C画幅的感光器。其实,这个卡口完全塞得下全幅感光器,于是,关于索尼全幅微单的传说就一直没停止过,直到前不久,α7和α7R发布,全幅微单登场了。

感光器变得更大,但法兰参数是完全一样的,所以老镜头呢,可以安装在α7上,不过相机会自动变成APS-C模式,就是从全幅中切出一块来完成成像,这样的成像不是全像素的,或者强制全幅,但会留下很大的暗角。基本上,老镜头对α7来说,是没有太多意义的。与α7适配的全画幅镜头还非常少,几枚而已,NEX所面临的镜头匮乏的问题,现在在全幅微单上重现,而且不大可能得到迅速的改善。我们手头的这套样机,只有FE28-70mmF3.5-5.6OSS的套头,于是我们还准备了CarlZeissSonnar2.8/90T*[G90]和Planar2/45T*[G45]两枚手动头来完成测试。以前我们常常抱怨NEX的配套镜头体积很难做小,现在这个问题就更难解决了,因为镜头的像场变得更大。α7加套头的体积,已经不比小型单反小多少了,但,为了全幅,这些似乎都不是问题。

我们在很久前就科普过,微单体系冲击老系统不仅仅是体积便携等优势,还有成本,微单的元件成本、组装成本等都低很多,微单可以做到更便宜价格,α7的上市价格非常震撼,目前机身成交价仅为7000+,是目前最便宜的全幅机型。

感光器

全幅意味着高画质,至少和同时期的机型相比,底大,就是优势。α7之所以备受关注,因为它是全幅。α7采用索尼自产的2430万的全画幅ExmorCMOS感光器,而α7R是3640万。除了有效像素不同之外,最大不同有三个,一是α7的CMOS上集成了相位对焦点,可以实现相位和反差混合对焦。二是α7R的感光器有边缘区域微透镜优化,而α7没有看到相关介绍。三是α7R去掉了低通滤镜。

但全幅也会带来边缘部分更加倾斜的入射角度问题,会加剧边缘成像的劣化,如果不采用新的镜头设计的话。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对索尼采用全幅不以为然。根据一些消费者的反馈,发现其配合广角镜头时,会出现很严重的红移现象。我们手头镜头不足,没法进行相关测试,有兴趣的可以自行搜索。

外观

α7的外观争议颇大,外形虽然像复古单反,但线条却是很现代的风格。α7的机身和骨架的主体是镁合金或者铝合金构成,但的前面板是塑料的,并非全金属。α7体积不算小了,和小型单反体积差不多,但在全副机型中,仍然是算便携的。其手柄突出较多,上附有防滑胶皮,握感接近单反,但其机身加镜头后,重量不轻,久握易产生疲劳感。

α7做工称得上精良,卡槽、保护盖等地方都设计了防水槽,因此α7具有一定程度的防尘防滴溅的能力。这个能力不一定常用,但它却对工艺做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操控

α7具有模式拨盘、独立的曝光补偿控制拨盘、前滚轮、后滚轮以及机背滚轮等,这些都是专业性的标志,实际操控,这些拨盘、滚轮的位置也是恰到好处,但是,它操作起来却总是有点别扭,例如A模式下前后滚轮都是控制光圈,例如查看照片必须点单独的放大按钮放大到最大化等等,滚轮利用率没有最大化。α7机身按钮不算多,但大部分可以自定义,除了三个自定义键以外,AEL/AFMF按钮也可以自定义,根据个人喜好,把最常用功能放在最顺手的地方,也基本够了。

α7具有可翻转机背液晶屏,对角线3英寸,92万点,分辨率640X480,针对晴天有优化模式,在强光下可以正常取景。屏幕可以翻转范围为向上约90度,向下约45度,实现非常规高低机位取景不是问题。美中不足的是,该屏幕不具备触摸功能,在选择对焦点时,触摸功能令人怀念。其突出的机头不只是为了做老式单反的CosPlay,它仿照了奥林巴斯E-M5的设计,这里放置了XGAOLED电子取景器[EVF],分辨率1024x768,显示点数为236万。其取景效果比较理想,晴天使用已经不用在意和光学取景器的区别,而优势在于,能实时显示更多的参数和效果。但弱光环境里,取景会存在易察觉的延时,此时会影响操控体验。

α7具有WIFI功能,Android或者iOS设备通过安装PlayMemoriesMobile可以控制相机进行拍照,不过功能很少,基本上就是一个无线快门的作用,连接稳定性不太理想。通过该功能还可以将照片导出到手机或者PC,导出到手机的好处是主要用于发社交圈臭显摆,这个功能还是很实用的。

机内后期

索尼擅长多帧合成技术,我们在之前的NEX系列、以及黑卡相机的测评中多次提到,α7内置功能差不多。多帧合成包括全景拍摄,这是非常实用的功能,还有多帧降噪、多帧HDR等,这些都是有用功能。还有一些多帧功能用于改善画面层次,例如丰富色调黑白。多帧合成适合拍摄相对静止的场景。

在相机的“照片效果”菜单中,还有不少基于单帧处理的后期功能,例如玩具相机、流行色彩、分色、复古照片、柔光亮调、局部彩色、强反差单色、柔焦、微缩景观、水彩画、插图等,这些功能偶尔会有些用处,趣味性实用性都还不错。

对焦

索尼的微单机型,对焦一直被人诟病,速度慢,环境适应性差等批评不绝于耳,对焦性能不足似乎成了NEX系统最短的短板。索尼也一直在努力提升对焦性能。

α7采用的还是混合对焦系统,相位和反差并举,相位粗对焦,反差来完成精确对焦以提升效率,之前我们测试过NEX-6,也是采用的混合对焦,但表现平平,因此我们对α7预期并不高,但结果是,相比之前任意一款NEX,α7的对焦都可以称得上大进了一步。

α7的对焦显然更快更坚决,而且对环境也没有以前那么挑剔,弱光环境下虽然对焦速度和精度会下降,但很少出现不能对焦的情况,而之前的机型,在弱光环境对焦基本靠猜。α7的对焦性能以及可以满足白天的扫街拍摄,而在弱光下,适合拍一点相对静态的场景。我们手头缺乏大光圈自动镜头,相信使用这类镜头,对焦还能有所改善。相比其他系统,例如三星的NX,富士的X,佳能的EOSM,α7的对焦性能明显更好,但比起最拔尖的M43机型,还需加油。

α7号称117点相位对焦点,但这些点和单反相机上的对焦点数是有差别的,这117点,是集成到CMOS中的相位检测点,并不能自由选择。这117点也不是全区域覆盖,它只有中央部分覆盖,面积约占1/4。对焦点位于这儿区域,对焦速度明显更快,而位于区域之外则是纯反差对焦,性能相对较差。

不只是α7,包括之前的NEX机型,都面临着优质镜头严重匮乏的问题,因此转接其他系统的镜头变成了必然之选。多年的转接需求,让索尼提供了不错的手动对焦功能支持,包括峰值对焦,以及焦点放大功能,结合这些功能,能够实现精准对焦。不过手动镜头大部分都是有些年代的,早期镜头锐度不够或者没有为数码优化,成像质量其实没有传说的那么好。例如我们使用的两颗蔡司镜头,色彩很润泽,但锐度已经比较落后了。在使用手动对焦并放大时,会发现屏幕有些像果冻一样抖动,这叫果冻效应,以前的NEX没有这么明显,这大概可能和全幅有关。前面提到过,α7在弱光下可能出现取景延时,这对手动对焦影响还是有点大。

整的来说,使用α7转接手动头问题并不大,但可能会遇到一些NEX转接遇不到的问题,例如某些老镜头边缘成像较差会在α7上暴露出来,因为以前可能只用到像场最中间也是最精华的部分,还有转接长焦时,本身的手抖和果冻效应叠加,可能会让对焦变得更加困难点。

测光

α7支持1200区多重测光、中央重点、点测光等方式,与一般相机无异。测光分区数字有一点惊人,其他家只有几十、几百,α7有1200,其实之前不少NEX机型就是这样。其实分区多不代表一定就会好,算法还是很重要。

α7的测光结果令人放心,不会出现大的偏差,大部分场景,多重测光就能提供理想的测光值。结合实时直方图,对测光进行人工干预也不是问题。

α7有±3EV的曝光补偿范围,步进范围0.3EV,加上有独立的曝光补偿拨盘,对于喜欢随时调整曝光的人来说,这非常方便,我们也很适应这种设计,感觉良好。

快门

快门速度最快为1/8000秒,这个参数比较耀眼,这是专业级机身的标志性性能之一,当年的老α7也有1/8000秒,所以新α7也必须有。自动快门最长30秒,超过就转成B门。快门分成前帘和后帘,一次快门动作,前后帘都会工作,这样需要消耗时间。α7允许电子前帘方式,用电子方式来取代机械前帘,这样能够提高快门响应速度,也有利于提升抓拍成功率。

色彩与白平衡

α7的色彩表现浓艳厚重,高光部分细节较好,中间调细节很丰富,对很多材质质感的表现力很强,相比以前我们测评的相机,α7的看上去要更润,这就是细节层次更丰富的原因。但也发现不少问题,会发现暗部细节丢失较多,如果习惯使用欠曝和增加对比度等方式来改善色彩饱和度,暗部细节丢失问题将变得很严重,死黑很容易出现,暗部宽容度不佳,这不是全幅机应有的表现,起初我们还以为是错误设置导致。

例如这张,完全默认设置拍摄,但阴影部分较暗,损失了细节,很显然这是默认对比度设置太大造成的。其实这种情况并不是特别常见,只有在强光下又有较大光差的场景才会出现。因此我们建议默认的对比度设置为-2,虽然这样色彩会看上去淡不少,但宽容度表现会更符合全幅的表现。如果拿不定时,可以直接用RAW输出,对比度调整的事情交给后期。其实这种问题和NEX一样,只是到了全幅难以忍受罢了。

和以前的机型一样,α7提供了很多白平衡预设,还支持色温K值的手动设定,这让创作变得更加灵活,创建有个性化风格更加简单。建议菜鸟可以阅读《手控色温拍雪景》[作者:夏昆冈]、《控制色温拍夕照场景》[作者:夏昆冈]。α7还支持偏色设定,支持范围G7-M715段,A7-B715段,这些对创作都有利。

感光度

α7感光度范围ISO100-25600。

测试发现,ISO3200时,细节保留都还较多,ISO6400时噪点也不算多,但细节明显开始下降,更高时则逐渐失去实用性。

分析实拍样张,会发现表现同样出色,ISO6400虽然细节丢失较多,但画面依然比较干净,具有记录性拍摄的实用性。

高清视频

α7支持1920x1080[50p]的高清视频拍摄,最高码率为28Mpbs,与NEX一样。作为一般性拍摄足够了。拍摄过程中可以自动改对焦和测光,对焦速度和测光速度都反应较快,噪声也不算大。不过依赖镜头的防抖效果不如E-P5的机身防抖那么出色,画面稳定性要差一些。

整体印象

α7体积虽然比一般微型单电大很多,但它是全幅,可以忍。加上对焦性能较大的进步,让α7更具诱惑力。主要问题依然来自镜头群,镜头实在太少,α7虽然向下兼容NEX的镜头,但这些NEX镜头大部分就素质欠佳,而且像场还远远不够,所以目前α7会被这个问题煎熬一阵子,或者上手动先解解馋。而默认参数不够合理的问题也算不上硬伤。

虽然有些小问题,但α7的综合表现依然令人振奋,不得不说,α7的发布是相机发展史上重要的一步,它的出现会加剧相机行业的竞争,能让牙膏厂们挤出更多牙膏来。它具有很强的实力,也展现了索尼的诚意,Soomal给予索尼α7以推荐评级。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